《德州日报》专版刊发服务乡村振兴“德职案例”

作者:转载自德州日报 审核: 复核: 时间:2023-01-16 点击数:

编者按:1月12日,《德州日报》B4版专版刊发题为《“头雁”上学记》的文章。文章系统梳理近年来我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报国兴市初心,勇担人才、技术、文明高地责任,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为着力点,以服务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为主攻方向,以积极开展基层干部专科学历教育培训工作为重点,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引导基层干部提升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拓宽思路眼界、增强带动村民共同富裕能力的生动案例。由“一斑而窥全豹”,折射了德职人立足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勇于探索区域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经验、特色和亮点,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体贡献了“德职智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任务。”“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

写好乡村振兴大文章,农村“头雁”队伍很关键。从2015年开始,我市依托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德州广播电视大学)招收基层干部专科学历教育学员进行教育培训,为基层输送了2000余名胜任农业农村和城市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的高素质基层干部人才,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方法学以致用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通过在班级群里的讨论,还真把村里遇到的问题给解决了,这个学还真没白上。”1月10日,德州市基层干部学历教育2020级行政管理5班学员、禹城市梁家镇崔庄社区“两委”成员于鹏说。

“基层工作压力大、担子重啊!”于鹏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担子重在哪?“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这是群众发自内心的期盼;锻造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动发展能力强、工作作风过硬、热心服务群众、廉洁自律的“头雁”队伍,这是组织的期望。

2022年3月,梁家镇某村部分村民与承包该村耕地的林某发生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纠纷,双方一度闹得不可开交。于鹏结合在基层干部专科学历教育学员班所学的《农村政策法规》,查阅了合同签订时的原始资料,并通过学员班级群与指导老师和同学反复讨论后,将合同双方叫到一起进行调解,他有理有据的调解让双方心服口服,村民打消了毁约的念头,承包方则承诺按当年粮食收购价提高每亩地的承包价格。这不仅维护了双方的合法权益,也让纠纷化解在基层一线。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乡村人才振兴。但是,我市农村基层干部年龄偏大、学历水平偏低,乡村振兴人才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的问题相对突出。缺乏乡村人才支撑,乡村振兴战略无法落地生根。2015年8月,山东启动“农村和城市社区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工程”,我市依托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先后面向各县市区招生,开设农村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社会工作等专业。截至2022年6月,培养基层干部学历教育大专学员2700多人。德州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工作专班,在校党委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充分调动全校教育教学资源,全力办好学历培训工作。在全省率先进行全市集中授课,每位学员每学年面授时间不少于40天。突出“能力+学历”教育模式,遵循“学懂、管用”原则,开足课程学时。以2022学年第一学期为例,开设《农村政策法规》《基层应用文写作》等4门理论课112学时,《时政小评论》《疑难问题调处现场模拟活动》等实践类教学68学时,送教下乡12次,送教教师38人次,累计课时1820课时。突出实践教学,开展专题活动23项次,内容涵盖乡村振兴、社区治理、团队建设、红色基地参观、党史学习教育、创新创业等。广大基层干部和乡村振兴人才通过参加学习,开阔了视野,丰富了基层管理知识,提升了履职能力,增强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本领。

思路眼界提升带领村民共同富裕

“化解基层矛盾,关键要一碗水端平,既不能站在甲方,也不能站在乙方,要站在理上……”日前,齐河县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专班组织的“加强基层党建,助力乡村振兴”巡回大课堂上,齐河县经济开发区谭策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兴恩说。他凭借多年的基层工作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事例生动,语言朴实,让学员们受益匪浅,课后还围着他一起讨论,气氛十分热烈。

今年51岁的刘兴恩从2007年担任谭策屯村支部书记,他头脑灵活,做事公正,踏实肯干,他创办农村土地合作社、建设高标准温室大棚、种植有机草莓和蔬菜、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等,带领全村走上了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

在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过程中,刘兴恩也遇到很多波折。2017年,谭策屯村成为齐河县首批农村土地合作社试点村。刚参加完全市基层干部专科学历教育的刘兴恩,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重大机遇,于是他挨家挨户给村民做工作,让村民加入合作社。可是,令他没想到的是,村民反应却十分冷淡。“入了合作社就能比自己种收入多?”“万一赔了可咋办?”“咱是农民,没了地还是农民吗?”面对村民的顾虑,刘兴恩在村民代表大会上拍着胸脯保证说:“赔了钱,都算我刘兴恩的,我全补给大家。”家人都怪他乱许愿,他却说:“咱是村里的带头人,咱不带头,群众凭啥信服咱。”当年,全村土地入社率达到80%以上,每亩比之前增收180元。没入社的村民纷纷找到刘兴恩要求加入合作社。

“多亏那年我参加了市里组织的基层干部专科学历教育班,眼界开阔了很多,对国家的政策有了更深地了解。”刘兴恩说。2018年,为改变合作社种植结构单一,刘兴恩又提出发展大棚种植的想法。由于大棚建设投入资金多,村民保持观望态度,也有村民劝刘兴恩见好就收。他不顾家人反对,卖掉汽车,拿出积蓄,筹资130万余元,在合作社60亩地上建起4个高标准温室大棚,种植有机草莓和豆角、黄瓜等,当年增收60万元。合作社后续又拿出部分土地发展西瓜、马铃薯种植,村集体收入每年都在40万元以上。谭策屯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老百姓不怕受穷,就怕不公。”刘兴恩说,“村集体收入都是大伙的,所以需要共建、共治、共享。”谭策屯集体经济收支全部公开透明,每家每户年终分红时都公平公正,正因如此,他在百姓中有着很高的威信。谭策屯村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山东省民主管理示范村、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村、省级文明村等称号。

现在,刘兴恩成了当地知名的“讲师”,很多单位都请他去讲课,由于他的课贴合实际,方法得当,每次讲完课总有许多学员围着他问一些问题,刘兴恩全部给予耐心解答。

转变从村到镇乡村振兴初心不改

1月8日,在临邑县临南镇政府见到该镇副镇长张小国时,他正要去石家村指导土地承包费征收工作。在赶往村里车上,他介绍了参加2016级基层干部专科学历教育的收获。

今年45岁的张小国,2001年从部队转业回到孟寺镇昝家村,2004年当选为昝家村委会主任,2007年担任村支书。当时,他所在的昝家村是省定重点贫困村。为改变落后村面貌,他带领群众将41亩边角洼地填平,发展生猪养殖、肉食鸭养殖、蔬菜种植等特色农业,开办劳保用品生产公司,租赁扶贫车间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与租金分红,累计为16个省定贫困户分红76000余元,逐渐使村民鼓起口袋。他在村里建设了新时代文明传习站、乡村阅读室、幼儿园、卫生室等,成立红白理事会,倡导婚丧嫁娶新办简办,使村民“富起脑袋”。整合了75.8亩闲散宅基地,发展村域沉睡资源聚合经济,种植水果、蔬菜等,村容村貌与集体经济得到了“双提升”。他先后获得临邑县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县劳动模范等称号。

张小国说:“刚担任村支书那会儿,干事全凭一股子冲劲儿,有时候处理矛盾和问题还会简单粗暴,总觉得走的是‘野路子’,急需学习和理论指导。”2016年张小国参加了基层干部专科学历教育班,上的农村行政管理专业。当年底换届时,他顺利通过“三类人员”比选考试进入孟寺镇党委班子,仍兼任昝家村村支书。2017年,他通过积极协调,昝家村与山东明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流转土地600余亩,发展现代农业,建设高标准蔬菜大棚20个,打造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2021年底,张小国来到临南镇任副镇长。

“在专科学历教育班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对农村政策法规的学习,让我提高了政治理论水平和综合能力,得以在更大的平台上施展理想抱负。”张小国说。

Copyright© 2019 德州职业学院文明网 学院地址:德州市德城区大学东路6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