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健,男,1981年6月生人,山东德州人,教授,博士,中共党员,现任德州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新能源技术工程系副主任,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山东省技术技能大师等称号。

一、坚守立德树人初心,铸魂育匠
2007 年 9 月,崔健怀揣着对职教事业的无限热爱登上了三尺讲台,一干就是十七年,这十七年里,他始终坚守 “教书育人、无私奉献” 的职业操守,以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 “四有” 好老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崔健尤为注重学生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他坚信,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所以,他坚持 “用心交流,平等尊重”,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和家人。他经常性的走进学生宿舍,通过谈心的方式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用真心去教导每一名学生。有一次,班上的一名学生因为家庭变故情绪低落,甚至产生了辍学的念头。他得知情况后,立即找到他,耐心地和他谈心,了解他家庭的具体情况,并积极为他联系学校的资助项目,帮他申请助学金,同时还在生活上给予他更多的关心和照顾。渐渐地,这个学生的心情有了明显的好转,重新振作起来投入到学习中,最终顺利毕业,并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色。在作班主任期间,凭借着这样一份真诚和执着,他所管理的班级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纪律风貌,没有发生过一次违纪事件,每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能拿到各级各类奖学金,各项评比成绩也都名列前茅。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对学生们的关心与关爱,更离不开学生们自身的努力与成长。
2018年,当组织安排崔健赴重庆秀山职教中心进行对口帮扶时,他义无反顾地接受了任务,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抓党建促支教。在那里,他积极引入新兴公司组建了家电维修服务中心,为 24 名贫困学生提供了勤工助学岗位。这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实践锻炼的平台,帮助他们提升技能水平,还为他们的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在帮扶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了职业教育在扶贫攻坚、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他们的努力,这些贫困学生得以在接受教育的同时,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一定的收入,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立能力,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推进实施“三教”改革,提质培优

在教学改革方面,崔健也是不断探索和进取。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他主持了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服务区域产业升级的创新型现代工匠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等3项。在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中,他致力于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院校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从课程体系的设置,到校企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内容,再到师生共同培养的文化精神以及学校 “德能文化” 的传承,他都精心设计、反复打磨,力求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工匠精神的熏陶,真正成为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符合社会需求的 “德艺双馨” 人才。
为落实专业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结合德州市新能源产业优势,他牵头成立了光伏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先后被评为教育部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以及德州市重点实验室和市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中心现有光伏工程技术、智能微电网技术、智能飞行器、集成电路技术等四个方向研究团队,团队获得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获得省教育系统共产党员先锋岗荣誉称号。
三、用心做好技术服务,助推“三融”

近年来,由崔健主持了山东省高校优秀青年创新团队科技支持计划项目、山东省高校科技计划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软科学计划项目,以及德州市市级研发计划项目6项,企业横向科研项目5项,省教育厅教改重点项目2项。
2017年,他主持山东省青年创新团队科技支持计划项目,与天津海关检测中心合作开展“痕量级高精准形态学联用分析检测系统研究与应用”研究。这项课题任务书指标很高,而一没设备二没团队,但他坚信“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再难的事情,只要付诸行动开始做,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再加上不懈的坚持,最后必定能取得成功。为了能够如期结题,他周一至周三在学校集中处理完授课和其他行政事务,坐周四一早的火车赶赴天津,周日晚上一般是坐最后一班火车回德州,在天津吃住在实验室。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开发出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分析仪器,创新了“在线消解预还原”技术,以及“联用匹配差分”算法,解决了限制检测能力的一系列“卡脖子”问题,目前该项目已实现产业化应用。他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四篇,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三项。开发了国家标准并作为常规检测项目,该项检测技术检测精度高、成本低,被认为对普及到县级检测部门具有重大的民生价值和战略意义。成果被授予省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和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四、引领学生技能成就梦想,淬炼英才
在引领学生技能成就梦想方面,崔健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始终坚信,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点燃学生心中的那团火,让他们在技能的星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2018-2021年间,他带领团队备战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光伏电子工程的设计与实施” 赛项比赛。那段时间,对他来说是人生中一段极为难忘且艰苦的历程。从寒冬到盛夏,从晨曦到深夜,崔他和学生们几乎都泡在实训室里,同吃同住。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比赛规则和赛题要求,他带领团队反复拆解赛题,将复杂的比赛内容拆分成 200 多个动作模块逐一攻克,最后每个模块的完成时间精确到秒。

在实训室里,他和他的团队模拟真实赛场环境,从工具摆放的规范到操作时间的精确,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为了提升团队的竞争力,他主动联系全国多所高水平职业院校,组织了 10 余场跨校对抗赛。每一次对抗都是一次淬炼,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他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有一次,在跨校对抗赛中,他们的团队成绩不理想,学生们的情绪都很低落,甚至有些学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看到这种情况,他没有责备他们,而是把他们召集在一起,耐心地分析比赛中的问题,鼓励他们不要放弃,要相信自己。他们一起重新制定了训练计划,加大了训练强度,同时也更加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们的状态逐渐好转,在后续的比赛中表现一次比一次出色,2018年获得了国家二等奖,2019年拿到了国家一等奖,2021年,当裁判长宣布他们团队获得全国一等奖第一名时,那一刻,他看到了学生们眼中的星光,那是拼搏后的喜悦,也是对未来无限的憧憬。这个成绩的取得,不仅是学生们努力的成果,更是职业教育能够为学生插上梦想翅膀的有力证明。
五、实施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分类施教

实施卓越技师培养计划,因材施教。崔健带领团队实施卓越技师培养计划,单独编制人才培养方案,以科技研发项目和技能大赛为切入点,使学生在科技攻关或技能大赛训练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发光点,实现自己的价值。近年来他们培养的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国家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其他各类省级技能大赛获奖70余项,他个人连续两年被授予全国职业院校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他创新多元培养模式,实现人人出彩。打造“产业学院+大赛训练场+双创基地”多元实践基地和“4层4训”实践教学模式,产业学院进行生产性实训,培育工匠精神,大赛训练场培育技能卓越的学生成为“金蓝领”型人才,“创新创业园”为具有创新意识、创业思想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场所和前期资金支持,学生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获奖50余次,师生共同申报并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
六、实施青蓝工程,头雁领航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崔健积极投身于学校的“青蓝工程”。为了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与工程实践能力,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成长,他积极参与到“一帮一”的帮扶队伍中去。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既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又邀请企业专家来校开展讲座和技术指导。他自己也亲自示范讲课,深入到工厂生产一线与实训现场指导青年教师,还经常性地深入课堂、实训室听课辅导。通过组织青年教师与用人部门的直接交流,让他们掌握企业对高技能人才能力的需求;通过举办新技术讲座和组织参加有关大型会展的方式,让青年教师了解到本专业的前沿技术与装备水平;通过座谈会与个别谈心的方式,加强师德教风建设,引导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在这些努力下,培养的青年教师们成长迅速。2名教师被评为山东省技术能手、1名教师被评为德州市技术能手和德州市创新标兵。在山东省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优质课比赛中,多名教师获奖,青年教师们指导学生在国家、省、市等各个级别的比赛中也取得了许多优秀的成绩,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评价。
职业教育的路从不平坦,但每当看到学生们在实训场上那一丝不苟的神情、在赛场上拼搏的身影,崔健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在今后的工作中,他愿继续作照亮学生前行的一柄烛光,用匠心点亮更多技能报国的星火,照亮中国制造通向未来的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