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能榜样】高志凯:德能鼎 3D育人课
作者: 审核: 复核: 时间:2025-08-02 点击数:

在德职,有这样一位教师,他别出心裁,以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德能鼎”作为模型,用项目化教学引领学生开展一场场探索与突破的“匠心修行”。今天让我们来聆听“育匠才·话初心”专题党课第一篇章最后一位榜样教师——高志凯的精彩故事。高志凯老师有着丰富的技能大赛经验,是“全国轻工技术能手”、“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大赛一等奖得主。为了让学生掌握3D打印技术,高老师把竞赛的“金点子”变成了课堂的“活教材”,以学校的“德能鼎”为样本,专门设置了3D打印项目化实训课。


起初,打印整座德能鼎需要连续72小时,但72小时远超过打印设备的承载能力,打印过程中经常堵头、翘边、甚至罢工。有一天晚上,下着大雨,打印机再次出现故障。学生带着哭腔给他打电话:“高老师,打印机又停了,零件才打了一半呢”。电话那头是年轻人的挫败,电话这头是教师的担当。高老师套上雨衣冲进雨幕,赶到实训室时,裤脚还滴着水。他蹲在打印机前,与学生一起研究解决方案。看着卡住的打印喷头,高老师突然来了灵感,“咱们学机械的,怎么能被机器难住?故宫的榫卯能拆能装,咱们的鼎为什么不能?”他们把整座鼎拆成12个榫卯构件,单件打印时间从72小时缩短到8小时,顺利解决了打印机罢工的难题。


然而,一个问题刚刚解决,新的考验又接踵而至———打印精度不够,模型组合不起来。高老师带着团队持续攻关,测量了30组数据,修改了11版方案,反复调整接触面密度和结构,组件精度从1毫米提高到0.2毫米。当第12版构件严丝合缝卡进槽位的那一刻,实训室里爆发出一阵阵欢呼声!
在高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技能,更学会了面对困难时的坚持。课程结束时,39份各具特色的作品在展厅陈列,那是他们成长的见证,也是高老师教育真谛的体现。

作为多年指导技能竞赛的教师,高老师将技能大赛的“冠军模型”,转化为“普惠教学”的经典案例,在学生心中埋下“工匠精神”的火种,指引学生在技能攀登的道路上不断成长。
【结语·匠心筑梦 师爱为光】
从相老师“车床刻年轮”的坚守,到司老师“红笔量成长”的严谨,从刘文天老师“赛场炼真功”的突破,到高老师“铸鼎传艺”的创新,德职的老师们用最朴实的方式诠释着教育的真谛: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不是雕刻,而是陪伴。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在每一次“我陪你”的承诺里,在每一个“再试试”的鼓励中,用匠心筑梦,以师爱为光,照亮学生前行的路!